宋代繁荣景象
在古代封建社会的所有生产行业当中,农业是最基本的生产行业和经济来源。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一直是以小农经济占主要地位,因此农业在各个朝代的经济生产当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两宋时期,为了鼓励农业生产,官方还特地推行了所谓的劝农制度。而宋代的劝农制度,也的确为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当时的丝织业来说,劝农制度为宋代的丝织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宋代重农主义的文化背景下,官方劝农制度开始形成
宋代的劝农制度,也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其中最能够对劝农制度的形成发挥作用的,就是当时的重农主义社会风潮和思想,而当时的重农主义社会背景的形成,也是有着一定的原因的。
宋代百姓
经历了长久的农耕社会,宋代仍以小农经济为主要产业
首先,作为长久的农耕社会的传承朝代,宋代的主要经济产业仍为农耕经济。从各个封建王朝开始形成,就以农业为生产根本,农业也正是每个朝代的重中之重。
因此,在历史长久的农耕经济背景下,宋代也就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重农主义思想。我国古代一直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虽说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宋代,“抑商”政策比较少见,但“重农”政策,仍然是重中之重。“民以食为天,政以农为本”,体现了宋代的劝农政策推行的主要社会文化背景。在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繁荣和对外贸易扩大的社会环境下,小农经济仍是宋代产业的主体,因此受到国家重视。
在“三冗”压力下,需要借助民间农业经济来保持发展
另外,因为宋代面临着“冗官”、“冗兵”和“冗费”的三冗压力,因此对财政的来源要求非常高,而民间的农业经济正是保证其财政收支平衡的根本。
宋代官员
一是“冗官”现象,因为宋太祖采取“重文轻武”和“杯酒释兵权”的措施来提高中央集权和稳固权力,因此宋代的官僚体制非常繁琐,甚至出现“一职多官”的现象,在官僚体制繁琐的情况下,维持其运转就需要大量的财力;二是“冗兵”现象,宋代坚持募兵制来进行军队训练,以及武将的不足使得兵力丧失很快,因此这部分也存在着大量的财政缺口;三是“冗费”现象,在宋代与边疆各国的外交贸易当中,宋代为了稳定统治,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妥协求和以及交纳贡品等等,因此这方面的费用也非常高。
在三方面的财政压力之下,以农业生产为本的丝织品和茶叶等等都成为了当时的核心产业,因此需要劝农制度的推动来促进生产和发展。
“厚农桑”和“劝农使”并存,成为劝农制度的核心
官方推行的劝农制度,其核心主要是“厚农桑”以及设置“劝农使”,这两个基本的规定,都是为了促进当时的农业经济发展。
在宋太祖的《劝农诏》当中就体现了当时官方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生民在勤......永念农桑之业,是为衣食之源。”
宋太祖赵匡胤
“厚农桑”——用减税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手段来“厚农”
“厚农桑”的主要措施,其实就包括减免农业生产税和提高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这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的最有效措施。减免税收是促进农民积极性的最有效措施,因为宋代商业十分发达,手工业的生产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如此一来就有很多农民弃田去成为雇佣者,但政府的这条减免税收的措施,就能够极大的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积极性。
其次,是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在当时主要包括传播农业新技术、荒地开垦和水利兴修等等手段,来满足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厚农桑”,也正是政府当时推动农桑业生产的主要核心。
“劝农使”——被植入官僚体制当中的劝农官衔,以农事为重
除了会推行一系列的措施之外,宋代当时还设置了官方的“劝农使”,作为地方官员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顾名思义,“劝农使”的主要职责,也就是“劝农”。劝农制度作为比较完整的、系统的一套制度,主要的实施者,其实也就是“劝农使”。
宋代百姓
宋代劝农使的设置始于一次上奏:“唐宇文融置劝农判官,检户口田土伪滥等事,今欲别置,虑益烦扰,而诸州长吏职当劝农,乃请少卿监刺史阁门使已上知州者,并兼管内劝农使,余及通判并兼劝农事;”
在这之后,劝农使也就正式成为了地方官员当中的一部分,参与地方事物的管理了。“劝农使”主要由地方长官担任,主要负责规划、督查和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劝农使”被收录到地方官僚体制当中,体现了宋代劝农制度的完整性和发展高峰。
劝农制度促进桑蚕技术提升,带来丝织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在宋代的劝农制度的推动下,其实最受影响的就是当时的丝织业,劝农制度对丝织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扩大生产规模和市场细分两个方面。
在劝农制度的背景下,桑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劝农制度的各种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的推动下,桑蚕生产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桑蚕生产技术在劝农制度的推动下,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耕织图
宋代雕版印刷术开始成型,因此部分与农业生产有关的书籍能够得以传播,从而促进了桑蚕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提高。比如说当时的《耕织图》,就非常直接客观的体现了生产农桑的详细过程,再配有一定的文字说明,能够给当时的农桑业生产提供一定的指导。这幅系统直观的《耕织图》在获得统治者承认之后,在民间得以广泛传播,对农桑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起了很大作用。诸如此类的案例数不胜数,而统治者的承认和推广,也使得这种劝农文、劝农图能够得以广泛运用。
桑蚕技术的提高,促进了丝织业生产原料来源的扩大
因为促进了桑蚕技术的提高,因此丝织业的生产原料的来源也能够得到扩大,进而手工业规模生产力也能够提高。丝织业属于手工业的一种,基本上都是由农民自主生产原料加工而成的。
而劝农制度的推动,使得桑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生产资料的丰富,能够促进丝织业的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一些民营的手工大作坊,在政府的劝农制度的推动下开始出现,成为了独立的丝织业专业生产团队。因此,从这一方面来看,劝农制度也简介的推动力丝织业的专业化生产。
女子养蚕纺织
劝农制度下的丝织业规模扩大,促进了其市场细分和品种质量提升
丝织工业发展,带动其生产行业不断细分,促进了市场的繁荣
因为贸易需求的扩大,以及专业化生产的队伍扩大,使得丝织工业不断发展,生产行业也不断细分,促进了丝织市场的繁荣。以前的丝织行业,生产的可能是小规模的家庭生产的成品,而在劝农制度下得到广泛发展的丝织行业,生产的已经成为了专业化生产的细分产品,包括蚕、茧和丝等等一系列的产品。专业化细分化的生产,给丝织业带来了直接的商品化发展,从而促进了丝织行业的专业化发展和各细分市场的繁荣。
规模的扩大带来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升了丝织业产品质量
而劝农制度当中的更新农业生产技术等措施,也能够提升丝织产品的质量,从而使得丝织品出口贸易更加繁荣。在宋代的劝农制度下,当时的官方丝织工厂和民间丝织工厂基本上都能够用上最先进的生产资料。包括当时已经出现的脚踏缫车和高级的定制蚕丝等等,都已经在当时的丝织行业普遍出现。
民间丝织工厂
脚踏缫车能够极大的提高丝织品生产的效率,各种高级的定制蚕丝则能够直接的提高丝织品的质量,再加上当时丝织工艺的发展,使得当时的丝织行业的产品质量达到了顶峰。而产品质量的提升的根源,就在于原材料的丰富和高质量产出,而这一切也与当时的劝农制度有关。
总结
纵使是在商品经济非常发达的宋代,农业生产仍然是当时的产业发展当中最重要的一个。而在农耕社会的背景下,宋代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系统化的完整性的劝农制度,“厚农桑”和“劝农使”双管齐下,促进了当时丝织业的产品原料发展、细分市场发展以及产品质量的提高。劝农制度对于丝织业所做的一切贡献,都体现了其对丝织行业发展的历史意义,而繁荣的丝织品贸易也是促进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另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农业推广学》
2.《古代中国的劝农制度》
3.《续资治通鉴长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