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灭亡百姓不念?非也!史话顾炎武,看南明遗民的国家情怀

明朝灭亡百姓不念?非也!史话顾炎武,看南明遗民的国家情怀

本意是指,保家卫国是庙堂之上的君主与其臣子所需要谋划之事,但是保天下,即便是身份低微的市井百姓也有责任在身。近代中国受尽屈辱,饱受列强国家的侵略,梁启超将顾炎武的这句话改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后便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自顾炎武之语。

一、顾炎武因何喊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1.清军入关

顾炎武喊出这句话的背景是在清军入关之后,明崇祯十七年,满族贵族在臭名昭著的卖国贼吴三桂的带领下攻入山海关,明朝守军无力抵抗吴三桂与清军攻势,节节败退,最终清军顺势攻入中原。

进去中原之后,清军定国号为“大清”,定都北京,之后逐渐巩固政权,完成了对全中国的统治,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在清军入关之前,明朝政治腐朽,民不聊生,民间爆发农民起义,反抗明朝统治。有这个原因在前,再加上皇太极深知要想在中原站稳跟脚,必须稳住汉人。

2.顾炎武生平

年顾炎武作为南明遗民,年少时,顾炎武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以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为自己做人准则,家国情怀在少年顾炎武心中埋下了种子。这些“种子”经过文天祥、岳飞、方孝孺以张居正等民族英雄的浇灌,渐渐开始在顾炎武心中发芽。

本意是通过科举入仕的顾炎武,却因为其思想与科举宗旨不符,屡屡落第。而后顾炎武改变策略,既然张居正能通过改革力挽狂澜,就明朝大厦将倾,自己为何不能。

无法通过科举,那便从民生出发,之后顾炎武放弃科举,效仿理学大家朱熹、张载等人,试图从理学加强明朝统治,为百姓创造福利。所以之后的十几年里,顾炎武一心从事农学、水利、矿产等关于国家民生的研究。无论是科举还是理学,顾炎武心中始终坚持儒家思想。

明朝统治结束之后,虽然在皇太极的安抚政策下,有不少汉人完全归顺清庭。但也有大多数如同顾炎武一样的人,他们认为明朝灭亡,是国家的灭亡,没了国何来的家。所以各方势力聚集,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试图推翻清朝统治,这些势力就是我们熟知的“南明”。

岳飞以一己之力,痛击金军,若非秦桧诬陷,赵构错误的选择,北宋极有可能在岳飞的努力下得以保存。顾炎武便效仿岳飞,弃理从军,参与到南明与清朝的斗争当中。

与大多数南明遗民一样,顾炎武认为清庭是窃国贼,在儒家思想中是不忠不义的行为,那些投靠清庭的明朝遗民是为大逆不道。相比而言,顾炎武的斗争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民族气结却一直被后世津津乐道。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缘由

虽然顾炎武一直奋力于与清军的抗争之中,但是明朝大势已去,南明遗民的势力完全不足以抵抗清军。零零散散的南明遗民,在清军的一击之下便溃不成军,根本无力反抗。顾炎武为了扩大南明的势力,在所著《日知录》中号召汉人加入到南明的势力当中来。

顾炎武的观点是明朝的政治由皇帝和大臣共同谋划,不布衣百姓之事。但是天下的兴亡之事,即便是街头的贩夫走卒、又或是田里农耕劳作的老农也责无旁贷。明朝被满族人窃取,作为汉人,应当为南明复兴明朝而奉献自己。

二、南明遗民的国家情怀

1.南明遗民为何一定要“反清复明”?

上述说到以顾炎武为首的南明遗民一生都致力于推翻清朝统治,恢复汉人统治,那么为何南明遗民会有如此思想呢?

首先从民族矛盾来看,清军是满族人,虽然满族是少数名族,但是其历史沿革却并不比汉族短多少。据史料记载,南北朝时期的肃慎族以及后来元朝的女真族是满族的前身。

史学家通过出土的文物以及文献记载,发现肃慎族民风彪悍,女真族和满族继承了祖先的特点,一直生活在草原上,自古便与汉人不和。

清朝当时有一项规定,太监必须为汉人,而宫女必须为旗人,由此可以看出在清朝初期汉人的地位是如何底下。虽然自雍正之后,汉族和满族文化融合,再加上满汉全席的举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满族与汉族的关系。但这都是后话,在清朝初期,汉人普通老百姓毫无地位可言。

所以对于汉人而言,明末的政治腐朽导致的是百姓民不聊生,而清朝的统治,则是意味着社会地位的下降。相比腐朽的统治,起码还是汉人自己统治,所以为了恢复汉人的统治,原本反对明朝统治的势力转而投靠南明。

其次是文化矛盾,汉族与满族的文化差异过大,这也是导致两族之间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满族爱新觉罗皇室一直自称“马背上打的天下”,作为游牧民族,满族的文化是彪悍的。而汉族经过由先秦文化到明朝近两千年的历史熏陶,儒家思想已经根深蒂固。

所以汉人的特点是儒雅、素静,正好与满族的彪悍相反。从魏晋文学到唐朝诗歌,再到宋朝诗词,汉族人已经养成了温文尔雅、含蓄的特色。满族执政与其民族特色一般无二,无论是做事还是说话皆是果断直接,

2.南明遗民的家国情怀有何意义?

那么南明遗民经历了近百年的反清复明运动,直到康熙之后才有所好转,南明遗民这样的家国情怀有何意义呢?

首先从这近百年的历史发展来看,南明遗民的运动为汉人争取了一定的地位。皇太极带领清军入关之后,满族执政,汉族地位下降。以顾炎武为首的南明遗民,奋起抵抗,清庭不堪其忧。为了安抚汉族,从康熙帝开始,满族文化就开始与汉族融合。

满汉全席的菜品拥有几乎汉族和满族所有著名的菜系,通满汉全席之后,大部分汉人已经接受清庭的统治,汉族和满族的文化开始融合,南明遗民基本也在这个时候消失。

历时百年,南明遗民已经不是最初以顾炎武为首的那一批忠于明朝的大儒了。这些南明遗民多是原本那些人的后人,又或者因为利益关系而加入的,所以他们的心远不如顾炎武等人最初那般纯粹。

再加上百年的满汉文化融合,明朝渐渐被人遗忘,清朝逐渐成为正统而被大家认可,南明遗民的遗志也渐渐消逝。乾隆皇帝一生都在调节满族与汉族的关系,无论是满汉全席还是作诗三万首,又或者七下江南,体现的都是满族开始向汉人的含蓄温婉转变,南明遗民无法再以民族文化矛盾挑起斗争,这意味着南明遗民就此被历史遗忘。

三、结语

所以说,南明遗民的家国情怀,致使满族不堪其扰,为了安抚汉族,经过康熙到乾隆历任皇帝的努力,汉人的地位虽不如满族贵族,却也不会区别过大,并且这也直接促使满汉文化的融合。

南明遗民的抗争,其历史意义非凡,它体现的是汉族的民族大义,以及儒家思想几千年沉淀的的精神,同时也是对汉族千年的文明以及精神的最高诠释。

参考文献:

《清朝前史》

《明实录》

《满汉全席研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不念,史话,明朝,统治,的国家,清军入关,百姓,遗民,汉人,顾炎武,观点评论,满族,汉族,遗民,汉人,顾炎武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不念,史话,明朝,统治,的国家,清军入关,百姓,遗民,汉人,顾炎武,观点评论,满族,汉族,遗民,汉人,顾炎武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不念,史话,明朝,统治,的国家,清军入关,百姓,遗民,汉人,顾炎武,观点评论,满族,汉族,遗民,汉人,顾炎武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