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废奴战争中的英雄,出身十分贫寒。1816年,林肯的父母举家从温暖的肯塔基州迁到了更靠北一些的印第安纳州后,成了那里的小农场主。
亚伯拉罕·林肯当时年仅8岁,但已经学会使用斧头,可以熟练地从事一些辛苦费力的工作,比如把树砍倒之后,劈成一块块的栏板。那个时代的北美洲平原上,成千上万道简单的农场护栏就是用这样的栏板修建起来的。
当上律师后,年轻的林肯步入政坛,并被他的支持者称为“劈栏杆人”,但是让此时的林肯感到更自豪的,是他为自己赢得的教育,而不是他作为劳动者的早年人生。
他的父母是所谓的“分离浸信会”信徒,这个教派是在北美兴盛起来的众多新教派别之一,和教会中的大多数信徒一样,他们也反对赛马、跳舞、饮酒和蓄奴。而他们反对奴隶制,不仅出于宗教原因,更是因为这关系到他们自己的经济利益。
在肯塔基这类蓄奴州,林肯一家和很多其他白人小农场主举步维艰,无力同那些雇用了便宜且不平等的奴隶劳力的大农场主竞争。
和民主制度下的多数政治家一样,林肯要想获得成就大事所需要的民众支持,就必须随大流。所以在奴隶制的问题上,他才会顺流而游。尽管他对于奴隶制有着明确的观点,但并非黑人和白人权利平等的拥护者。
1862年,林肯支持了“为人类的福祉”在非洲为黑人单独建立一个国家的主张。黑人领袖拒绝之后,他接受了他们的意见。
但一年之后,他才最终赋予那些生活在北方各州的奴隶自由人的身份——当然,这里的自由仍然是纸上谈兵,林肯并没有废除南方各州的奴隶制:事实上,只有修改美国宪法之后,奴隶制才能被废除。
葛底斯堡大捷之后不久,合众国阵亡将士的遗体被重新安葬在了一座干净整洁的战争公墓中。
在1863年11月19日举行的落成仪式上,林肯专门为葬礼穿了一套新的黑色礼服,戴了一顶高筒的男士大礼帽,让他比实际看起来还要高。
帽子上围着一条悼念的黑纱,不过这并不是为了缅怀那些战死的士兵,而是纪念他最近刚刚患病不久便离开人世的幼子威利。
在听完一段长长的演讲之后,林肯起身发表了他历时仅三分钟的演讲。如果他知道自己的演讲将会流传下来,估计会感到非常吃惊。毕竟,这篇演讲只有寥寥几句。
不过,它确实有一种不朽的意义,其结尾的句子至今仍在被人传颂:“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林肯在国家统一这个问题上的坚持,后来在人类拓展自由的历史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如果19世纪60年代之后,美国分裂为了两个毫无共同语言的国家,那么北美地区在全球事务中的影响力将会大大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可能也会完全不同。
1865年,就在这场持续四年的内战迎来胜利的曙光之前,正在华盛顿一家剧院怡然自得地观看演出的林肯遇刺了。
不过,奴隶制在美洲地区已经在劫难逃,一年之后,便被美国废除,而且在古巴和巴西同样日益受到挑战。再没有新的奴隶从非洲来到这里,新出生在奴隶家庭的婴儿也被宣布为自由人。
1886年,古巴最终废除了奴隶制,两年之后,巴西的最后一位奴隶也得到了解放。
但是,在非洲的很多国家以及亚洲一些零星地区,奴隶制仍然存在着。比如在毛里塔尼亚,奴隶制直到1980年才在这个非洲国家风沙掩盖的平原上被废除。
不过,即便到了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各国不断谴责的情况下,奴隶制仍在某些地方继续苟延残喘着。
来源:[澳]杰弗里·布莱内《世界简史:从非洲到月球》第二十七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