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礼争斗,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很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纷纷远离了朝政中心,最后淡出了历史舞台,比如说杨廷和等人。除了这些观点比较鲜明的人之外,持中等意见的不少臣子最后也被拉下马,加上张璁等人的回归,支持王明阳学说的人一时间达到了饱和状态。在张璁等人的极力推荐之下,王阳明也受到了君主的重点关注,面对升官加爵的邀请时,王阳明并没有爽快答应,而是一拖再拖,最后委婉回绝。
王阳明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人,为人处事十分有原则,心中一直在惦记着之前江西出行的封赏事宜,但是因为迟迟没有落实,他也提高了自己的戒备心理,一直没有继续后面的行动。后来君主履行了自己的承诺,并且给了他相关的惠利,王阳明这才开始赴命。王阳明掌握权利之后,在很多事情上都亲力亲为,有很清醒的理政思维,在处理地方事宜上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很受君主的赏识。在多起平定叛乱的事件之中,也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论功行赏的时候,王阳明将自己所做出的功绩一五一十罗列了出来,但是却引来了皇帝的不满。
君主觉得他有夸大功绩的嫌疑在,由此也可以见得,王明阳并不受圣上器重,只不过是巩固皇权的一枚棋子罢了。等到嘉靖七年的时候,王阳明已经深受痼疾困扰。他的一生兢兢业业,致力于为百姓谋福利,百姓们对他都有着极高的评价,但是唯独却不受皇上的器重。王阳明逝世之后,还被有心之人拿来做文章,说他擅离职守,没有尽到自己的职务。由此上升到了他的学说,被批判为歪门邪道,蛊惑人心的思想,不具有任何的参考意义。这完全是因为在礼议的后期,王明阳的学说所能起到的作用已经是微乎其微了,为了能够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开始顺大流,贬低王阳明的思想和学说。
在议礼的争论当中,为了尊亲,皇上选择了程朱理学,不断提高其地位。可能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要夸大程朱理学的影响力呢?这是因为这一学说和理论是权力的化身,在一定程度上维护着皇权至上,才会让君主利用权力的障眼法来保护其合理性。对于君主来说,对于学说和理论的学术性他们并不在意,他们更在意的是皇权的威慑力,对于社会的影响力。王阳明的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皇权和心学注定是不能共生的,所以最后才落的如此下场。但是在远离朝政中心的其他地方,王学依然在流传着。
人们对于王学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有的人认为正是因为王学才导致了明朝的灭亡,这种观点是非常片面的,不具有一定的现实参考性。但是王学是君主用来固权的工具,却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