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社会生活全方面得到了提高与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唐朝无论是政治外交方面还是诗书礼乐方面均到达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其中‘法曲“也包含在内。
霓裳羽衣
“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便是出自唐代元稹的法曲,而举世闻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出自唐玄宗手下的法曲之一,但在此之前,法曲并非犹如唐朝这般风格,那么为什么在唐朝时期法曲得到了变化呢?
一、由佛教开始的“法曲”
在《中国音乐词典》中,对其描述是“法曲,作为隋唐燕乐大曲中的一个品种“,对于法曲的起源有着众说纷纭的观点。关于法曲究竟何时出现,《新唐书 · 礼乐志》中有明确记载,“初,隋有法曲,其音清而近雅。其器有铙、钹、钟、磬、幢箫、琵琶。其声金、石、丝、竹以次作。”
从这段关于法曲的描述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法曲始于隋朝。而关于法曲的名称,据说源自南北朝梁武帝萧衍为了提倡佛教而专设名为“法乐童子伎”的组织,从此以后,这种在佛教活动过程之中专门伴奏的音乐逐渐发展成为清商乐的其中一种形式,而这便是“法曲”的前身“法乐”。
清乐又称清商乐,南朝旧乐,汉魏时是中原地区的传统音乐,东晋之后传入南北朝,并逐渐在宫廷中流传开来。
琵琶
永嘉之乱后,五都沦陷,南朝遗声散落在江左,但在梁、陈灭亡之后,清乐沦陷,隋平东陈后,清商乐改为清乐,隋文帝对这种音乐形式十分喜爱,曾命人搜集乐曲的残本、制造乐器,并对清乐进行改造,从而为法曲从清乐中分离出来作了重要奠基和保证。
随着佛教传入我国,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梵音是西域风格的佛曲,由于懂梵音的人寥寥无几。三国时,中国的佛教徒开始注意到旋律与音韵的矛盾,为了使梵音更加上口,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促进佛家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有人开始创作中国风格的佛曲,田青先生曾指出“梁武帝佛曲的清乐化,是佛教音乐开始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标志”。
到了唐朝,佛曲达到了一个巅峰,朝廷耽于佛曲,百姓则将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在寺院、宫廷、民间,佛教都极度兴盛,佛曲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时期,而寺庙等地也为佛曲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沃土,后世礼佛赞佛之仪以及所用赞呗,因此演化成为“法曲”,这便是法曲的起源。
唐朝宫廷乐
二、从少数受众到脍炙人口
唐代的法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法曲的风格是清纯澹雅的,具有清乐的性质,同时对于音乐伴奏的配器方面要求也是严苛的,因此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专门的场所——梨园。
今日人们常说的梨园戏曲就是专门演奏法曲的场所,从这一点上也可以反映出法曲的受众直达,发展的兴盛程度之高,梨园法曲也是打曲的一部分。
《霓裳羽衣曲》作为法曲的代表之一,描述了唐玄宗向往神仙的生活,其中融歌、舞、器乐演奏为一体,表现了中国传统的神仙故事,铿锵有力的声音和急促的旋律是其记忆点,也是其能够流传万世的原因之一。
但最开始的法曲并不是这样的,最开始的法曲是佛曲,佛曲具有抒情、教化的特点,随之带来的后果是佛曲的音乐性并不是很强,缺乏记忆点,并且由于佛曲大多是以梵文形式出现,且由西域流传至中原地区,中原地区通晓梵语的人并不常见。
因此在中原地区并非主流音乐形式,也只有少部分的人会听这类音乐,而从佛曲到法曲,由少部分了解到脍炙人口、人人喜爱的音乐转变,又是何原因?
梨园戏曲
三、唐玄宗的偏爱和宗教的传播
如此大的风格转变,法曲由少部分受众转变为全国兴盛,必定有其改变的原因存在。
1.统治者的个人喜好
法曲源于隋朝,但是直到唐代才真正发展兴盛起来,究其原因,法曲这一新生事物要想发展壮大需要一个长期发展的漫长过程,而短暂的隋朝统治显然无法为其发展提高广阔的空间和土壤。
隋朝仅传两代,且隋炀帝本人认为法曲过于寡淡,对于胡乐的重视程度都超过了对法曲的喜爱,常以法曲清淡而用夷狄之乐作为解曲,因此,法曲在隋朝发展缓慢也就不难理解了。
到了唐代时期,法曲逐渐受到了重视,并且在后来的历朝中均有新的作品出现,如太宗《破阵乐》、武后《长生乐》等,到了盛唐时期,法曲则处于全面繁荣发展的状态,尤其是在唐玄宗时期,极具音乐天赋的唐玄宗不但精通音律,而且雅好度曲,出于对法曲的异常偏爱。
据《唐会要》第三十四卷记载,唐玄宗在开元二年还设立了专门演习法曲的机构——梨园,并“以天下无事,听政之暇,于梨园自教法曲”。
唐玄宗
演奏过程凡有错误者,他都能发觉并加以改正,因此当时宫中仅为习演法曲者就几近千人,其中包括坐部伎选出的梨园子弟三百人,专门隶属于皇帝,号称皇帝梨园弟子。此外,梨园法部还专设小部音声三十余人,总体规模可以想见,如此庞大的演出机构必定需要大量的表演曲目。
因此,法曲迎来最辉煌的创作期,但当时曲调多有六十,并没有很好地保存下来。由隋帝的喜爱胡乐到唐玄宗的异常偏爱法曲,可以看出唐玄宗推动了法曲走向巅峰,也可以看到不同的统治者的喜好对于法曲流变发展的影响。
2.佛教传播的需求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部分佛教音乐也随之传入,佛教所传的梵呗应该是西域风格的佛曲,由于当时懂梵音的人寥寥无几,三国时期,中国的佛教徒开始注意到“梵音重复,汉语单奇,若用梵音以咏汉语,则声繁而急迫,若用汉曲以咏梵文,则韵短而辞长”的矛盾。
因此,为了解决旋律同音韵之间存在的矛盾,也为了使演唱更加朗朗上口,从而为更多信徒们所接受,以推动和促进佛教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有许多人便开始创作中国风格的佛曲。
历史故事“渔山制梵”甚至将曹植尊称为佛教中国化的开创者,还说曹植在十分了解梵音的基础上经常对其进行新的创作,曹植或许真的是佛曲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以及过渡性的人物。
齐梁时佛教兴盛,在一次集会上确立了以“哀婉”为特征的南方梵呗风格,给后世中国的清商乐和宫廷音乐的发展以深远的影响,梁帝佛曲的清乐化时佛教音乐开始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标志。
到了唐代,佛曲更是大盛,百姓将庙会视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佛曲在中国化的发展中逐渐演化衍生出了“法曲”。
在法曲的发展中,佛教徒起着一个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了让佛曲更加脍炙人口从而推动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他们创作中国化的词曲,推动了法曲在中国流传,也为法曲风格的转变和受众的扩大起着无比关键的作用。
3.道教影响
夏野先生讲“法曲本来是道教所用的一种音乐,是南北朝以来经由道教所提倡和发展起来的”,吴贡山先生说“法曲本身是道教所用的音乐,在结构上也和大曲一样,而大曲则是法曲的精华,唐玄宗崇尚道教,因此将法乐纳入宫廷,并加以发展”。
唐玄宗画像
从两位先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南北朝之后,道教逐渐兴盛,法曲作为本身是道教的音乐,道教的广泛信徒和受众就是法曲传播的天然沃土,并且唐玄宗作为崇尚道教的皇帝,自然会推广道教,在这过程中法曲也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播,成为了唐朝时期法曲不断流变的重要基础。
隋炀帝和唐玄宗对于音乐风格的不同喜好是法曲在隋时期无法得到发展但在唐朝得到兴盛的重要因素,而佛教和道教对于法曲的不同推动作用也是时代大背景下的合理解释,佛曲、清乐等融合而成为法曲,而法曲作为道教所使用的音乐也推动了法曲的传播和发展,也证明了宗教在音乐的发展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
四、总结:时代发展推动唐代法曲不断流变
法曲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之久,在数千年的文化发展中始终没有被遗弃说明法曲拥有其存在的巨大价值和魅力。
由少数人了解到脍炙人口到永久流传,其中时代发展方向是其能够沿传至今的主要原因,包括统治者以及宗教原因,包括每一位守护法曲的人,唐代法曲几经消亡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丰富了文人的传作也为后世了解当时提供了文字证明,时代也始终关注着法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