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洵一家是北宋时期极负盛名的文人,虽然在政治仕途上坎坷多舛,但他们在文学上的造诣非常高,都是北宋时期的大文豪。
“唐宋八大家”,这父子三人就占了三个,放到哪个时代,都是举世无双的成就。
传闻苏洵还有一个女儿,才华不输另外两个儿子,她的故事轶闻在民间也是口口相传。
她的才华传到了北宋王荆公耳中后,便想要替自己的儿子向苏洵提亲。
面对一代才子,苏小妹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苏家才女苏小妹
苏小妹从小机灵聪慧,在父亲苏洵和哥哥的教育和家中深厚的文学氛围的熏陶下,更是才识过人,在七八岁时,便能够写出辞致雅赡的诗句。
有一天晚上,苏洵闲来无事,在院子里闲逛。
看着天上的满月,此刻微风拂面,美好的场景在他心中泛起了波澜。
苏洵立马来了兴致,二话不说回到屋里,快步走到书房,不敢有一丝怠慢,生怕让这灵感偷偷“溜走”。
都说“艺术源于生活”,苏洵的文学创作之所以能够成为千古绝唱,不仅是他的才华横溢,更是因为他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
到书房后,苏洵马上拿起笔,洋洋洒洒写下前四句诗,随后因有客人来访而中断。
虽然苏洵很想再好好琢磨后四句诗,但客人来了,礼节不能少,便依依不舍放下笔,出门迎接客人。
此时,苏小妹也被这一晚的良辰美景所触动。
从外头回来,看到书房的烛火亮着,苏小妹心生好奇,走近一看,却发现无人。
正当苏小妹准备转身离去时,一转头恰好瞥见书桌上有一张写着字的纸。
走到书桌前,发现是父亲写的诗。
这四句诗有云有枝芽有明月,从纸上透出一股清幽雅致的意境,完全符合她此时的心境。
苏小妹看完心中大喜,想起今夜美景,毫不犹豫提起笔写下了后四句诗。
这后四句有蝶有香风有梅花,对仗工整,意境恬淡闲适,又不失文采,可谓是妙笔生花。
写完,便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等父亲苏洵再次回到书房后,发现纸上多了四句诗。
苏洵揉揉眼,还以为是自己恍惚了,定睛一看,发现是女儿苏小妹的字迹。
便拿起这张便笺纸,借着烛火,细细端详,慢慢品味。
沉默了许久的苏洵,突然间不由己地发出感叹:“实在是妙!”
暗自可惜苏小妹是个女孩,不然定能有大成就,兴许“唐宋八大家”能再添一位!
只可惜,那时的女性地位仍远远低于男性的地位。
不过在苏家,并没有重男轻女的强烈思想。
父亲和哥哥对她都很包容、疼爱。
苏家家庭氛围欢快融洽,苏小妹和哥哥们也经常互开玩笑,她和哥哥苏轼的有趣欢乐的日常更是令人忍俊不禁。
妹妹苏小妹和苏东坡两人一见面,就开始打趣。
苏小妹看着哥哥一嘴胡渣,就开始数落起他——“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苏东坡不甘示弱,说苏小妹额头过凸,调侃苏小妹“未出庭前,额头先到画堂前面”,惹得苏小妹那叫一个啼笑皆非……
这对文采斐然的兄妹,写诗相调侃,即兴发挥,乐在其中,可谓是妙趣横生。
民间都说苏家有一小女,才华横溢,文采斐然。
而这,也传到了宰相王安石的耳中。
正在为儿子的婚事操心的王安石,迫不及待想见见这位神秘聪慧的女子。
苏洵与王安石的恩怨
于是,王安石就找到了苏小妹的父亲苏洵。
虽然王安石和苏洵都是北宋的著名人物,但其实两人关系并不亲密。
但要是说两人关系不合,那倒也算不上。
所以,他们之间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宋朝时期,苏洵编纂的《辨奸论》在士大夫之间流传,给王安石带来了恶劣的影响。
令人奇怪的是,苏洵在编写此书之前,并没有和王安石密切交往过,为何却编出这本书来“抹黑”王安石呢?
王安石也摸不着头脑,他认为自己跟苏洵无冤无仇,却无缘无故被套上这样的罪名,自然心中不爽。
正所谓“人红是非多”。
身任重职的王安石时刻警醒自己要冷静理智,这样的事情并不足以让他轻易采取行动。
实际上,苏洵对王安石存在意见,主要是因为一些民间关于王安石的言论和传闻。
听闻后,苏洵便不假思索地认为王安石是个奇异之人。
没有亲自与王安石交往过,就写出《辨奸论》,只能说苏洵实在是太过于独断专行了。
好在,王安石并没有太看重这件事。
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这话看来并不是没有依据的,虽然王安石和苏洵在《辨奸论》上产生了摩擦,但王安石并没有因此而意气用事。
在得知苏洵有一个才女后,仍然不计前嫌地找到了苏洵,希望能与之结秦晋之好。
王安石提亲遭婉拒
这天,王安石盛款邀请苏洵来到相府中。
虽然苏洵对王安石还存在成见,但鉴于王荆公的官位大,他也只好整理好着装,前往王荆公相府。
两人交谈过程中,发现彼此还算投机,待交谈的氛围融洽起来后,王安石也毫不避讳,直奔主题说道:“我有个儿子,名叫王雱,从小聪明伶俐,读书一遍,便能全文背诵出。”
王安石所言不虚,他的儿子王雱确实从小就机灵聪慧。
而且,王雱小时候还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有位客人来拜访王安石,送来了一头獐和一头鹿。
小王雱看着关在笼子里的两只动物,心生喜爱,直勾勾地盯着,迟迟不肯离去。
客人看见这小孩,便想出个问题考考他。
于是就问王雱:“你知道哪只是獐,哪只是鹿吗?”
那时的王雱尚且年幼,哪里见过獐和鹿这两种动物,客人这问题不就是在刻意为难王雱吗?
那他要怎么才能答对呢?
王雱思索了一会儿,便回答道:“在獐旁边的是鹿,在鹿旁边的是獐。”
客人一听,很是惊讶,随后摸了摸王雱的头,向王安石夸赞他,这孩子将来必能成才!
苏洵也早就听说了王安石儿子的事迹,也看出了王安石求亲的意图,不禁心生爱才之心。
说完后,王安石命童子拿出王雱的文卷,希望苏洵能够帮助自己的儿子指点一二。
苏洵收好文卷后,便向王安石告辞,连忙赶回家。
回到家后,苏洵特意打开文卷仔细斟酌,发现王安石的儿子果然文采斐然,不失为一个才子,而且他的父亲又是大名鼎鼎的王安石,对他自然是很满意。
虽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是苏洵是一个开明的父亲,即使是对王雱很满意,但苏洵还是想问问女儿苏小妹的意愿。
苏洵便把文卷拿给苏小妹,说自己现在有要事要忙,让她帮忙批阅一下这些文章。
对此,苏小妹并未怀疑,而是欣然答应。
不过,最后给出的评语却让父亲苏洵大跌眼镜!
苏小妹从头批阅完后,评价道“秀气泄尽,华而不实,恐非长久之器”,她认为这位学生虽然有才,但很快就会江郎才尽。
而且,这文字中透露着忧郁的气息,忧郁的心情对身心不利,必然也不是个长寿的人。
得知苏小妹的评价后,苏洵看着文卷上的评语,愁眉不展,他尊重女儿的看法,但是他要怎么跟王安石交待?
他修改了评语的内容,将这些文卷带到王安石相府中,交给了堂候官。
堂候官也按照王安石的吩咐问苏洵,家中小女是否已有许配的对象。
苏洵听后,连忙答道:“能与相府结成亲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只是小女相貌丑陋,恐怕不是最好的人选。”
王安石虽对此抱有怀疑,但苏东坡对苏小妹的调侃被传到了民间,有手下听说这个苏小妹额凸眼凹,听闻后,便相信了,不再提这桩亲事。
苏小妹另嫁他人
看文卷就可以窥见很多细节,聪慧如她,那么这位奇女子最后选择了谁呢?
话说,苏小妹富有才华,身边也有不少慕名追求者。
苏洵想起苏小妹批阅文卷的事情,决定用这样的方式,让苏小妹自己选一位中意的夫君。
苏小妹“淘汰”了无数的文章,直到看到秦观的文章,她才停了下来。
她把后面的文卷都搁在一旁,反复品味秦观的文章,最后写下“可惜二苏同时,不然横行一世”的批语。
秦观得知苏小妹有意于己,心中大喜,特意着装打扮前往苏家提亲。
两人在府中相遇,这一见面更是相见恨晚。
秦观万万没有想到,苏小妹不仅不是传闻中的相貌丑陋之人,反而是位清丽佳人。
这样有才识,明事理的女子能够选择自己,秦观暗自感叹自己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最后,苏小妹希望秦观先去考取功名,自己在府中等他金榜题名后再成亲。
苏小妹的眼光独到,秦观一举夺魁。
之后两人正式成亲,还发生了“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
到了洞房花烛夜,苏小妹却将房门紧闭,秦观对此困惑不已。
直到丫鬟拿出三道题目,表示,只有秦观答对这三道,才可以进去。
第一道题是“化缘道人”。
秦观一眼看中题意,马上做出了回答。
第二道题,苏小妹给出四句诗,要求写出诗句中对应的古人。
这对秦观来说,丝毫不在话下,三下五除二就顺利作答。
第三道题是对出“闭门推出窗前月”的下联,这可难住了秦观。
秦观反复踱步,自己还做出了“推窗”的动作,试图找到灵感。
只可惜,他迟迟想不到最完美的下联。
这时,苏东坡看到这一幕,有心撮合两人,便捡了块石子扔向旁边的水缸中。
“咚”的一声一下点醒了秦观,他灵光一闪,在纸上写下了“投石冲破水底天”。
丫鬟将这些答案从门缝里塞入,拿到三个答案的苏小妹,看完后喜笑颜开,打开了房门。
由此可以看出,苏小妹想找的另一半是能与自己情投意合,有共同爱好的人,所以她才会在后来选择了秦观。
身为封建时代的女子,苏小妹有独立的思想和灵魂,这一点难能可贵。
更有趣的是,苏小妹竟然一语成谶。
在她说出王安石之子会早逝的话语后,竟然真的应验了,王雱果然如她所说在三十三岁时死于“心疾”。
苏小妹的才识过人,看人的眼光也很准。
她有自己独立的思想,这样一个人物无论是在出现在现实中还是在民间故事中,都意味当时社会上女权的觉醒。
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个与自己同频共振之人,苏小妹很幸运,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秦观,最终收获了属于自己的爱情。